新聞詳情
文言文翻譯復習教案發(fā)表時間:2021-01-26 23:19 文言文翻譯復習教案 教學目標 1、了解文言文翻譯的標準和方法,培養(yǎng)翻譯文言文的能力。 2、積累文言文翻譯的知識,培養(yǎng)文言文知識的遷移能力。 教學重點: 了解文言文翻譯的標準和方法,培養(yǎng)翻譯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: 積累文言文翻譯的知識,培養(yǎng)文言文知識的遷移能力。 教學方法:分析歸納法 練習法 教學過程: 導語: 我們前面系統(tǒng)復習了文言文的基礎(chǔ)知識,今天我們終于可以把這些知識用于實踐了,好!今天我們一起探討一下文言文的翻譯方法。 一、文言文翻譯的標準 信:就是準確,即譯文要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,要忠實于原文,不歪曲、不遺漏、不增譯。 達:就是暢達,即譯文明白曉暢,符合現(xiàn)代漢語的表達要求和習慣,無語病。 雅:就是優(yōu)美,即要求譯文語句規(guī)范、得體、生動、優(yōu)美。 二、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字字落實,文從句順。 "字字落實":除去必要的省略和一些無實在意義的詞語,要忠實于原文意思,不遺漏,也不能多余;換言之,原文和譯文必須是一一對應的關(guān)系,原文中應有的意思,在譯文中一定要落實,原文中不該有的意思,在譯文中一定不能出現(xiàn);不多不少,恰到好處。 "文從句順":譯文要明白通順,合乎現(xiàn)代漢語的表達習慣,沒有語病。 直譯為主,意譯為輔。 直譯:指譯文要與原文保持對應關(guān)系,重要的詞語要相應的落實,要盡力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和相近的表達方式,力求語言風格也和原文一致。 意譯:指著眼于表達原句的意思,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,靈活翻譯原文的詞語,靈活處理原文的句子結(jié)構(gòu)。 三、文言文翻譯的考點 《考試說明》強調(diào):“古文翻譯要求以直譯為主,并保持語意通暢。要注意原文用詞造句和表達方式的特點?!?/span>具體來說,主要考查: 1.積累性的:關(guān)鍵詞語(重要實詞、虛詞、通假字、古今異義詞等) 2、規(guī)律性的:語法現(xiàn)象(詞類活用、固定結(jié)構(gòu)、特殊句式等) 四、文言文翻譯的步驟 首先要通讀全文,把握文章大意,做到心中有數(shù),切忌一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。在翻譯時,遇到疑難詞句,可暫時放過,等譯完上下文,再進行推敲。譯完全文后,再通讀一遍,檢查校正,以防誤譯、漏譯和曲譯。主要分為四步: 審 審清采分點即兩類考點。 切 以詞為單位,用“/”切分句子。 連 按現(xiàn)代漢語語法習慣將逐一解釋出來的詞義連綴成句。 謄 逐一查對草稿紙上的譯句后字跡清晰地謄寫到答案卷上,不寫繁體字、簡化字、錯別字。 五、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1.對(對譯法) 就是以原來的單音節(jié)詞為一個語素,另外再加一個語素,組成一個雙音節(jié)詞來解釋。 例:師者,所以傳道授業(yè)解惑也。 譯文:老師,(是)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(yè)解答疑難問題 例:憂勞可以興國,逸豫可以亡身。 譯文: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逸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 2.換(替換法) 有些詞語意義已經(jīng)發(fā)展,用法已經(jīng)變化,語法已經(jīng)不用,在譯文中,應該換這些古語為今語。 例:若舍鄭以為東道主,行李之往來,共其乏困,君亦無所害。 譯文:假如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(招待過客)的主人,秦國使者往來,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?nèi)鄙伲ǖ臇|西),對您秦國來說,也沒有什么壞處。 例:所以遣將守關(guān)者,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譯文:(我)派遣將領(lǐng)把守函谷關(guān)的原因,是(為了)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的變故啊。 3.刪(刪減法) 文言中有些虛詞的用法,在現(xiàn)代漢語里沒有相應的詞替代,如果硬譯反而別扭或累贅,譯文時可刪減。這些詞包括:發(fā)語詞、湊足音節(jié)的助詞、結(jié)構(gòu)倒裝的標志、句中停頓的詞、個別連詞及偏義復詞中虛設(shè)成分等。 例: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,矯殺晉鄙,公子亦自知也。 魏王為公子盜走他的兵符,假傳命令殺了晉鄙而惱怒,公子自己也知道這一點。 例:夫戰(zhàn),勇氣也。 作戰(zhàn),靠的就是勇氣。 “之”:插入主謂間,取消獨立性 “也”:表句中停頓的語氣,無實義 4.留(保留法) 保留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專有名詞,如國號、年號、帝號、官名、地名、人名、朝代名、器物名、書名、度量衡單位等。 例:至和元年七月某日,臨川王某記。 譯文:至和元年七月某日,臨川人王某記。 例:永和九年,歲在癸丑,暮春之初,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。 譯文:永和九年,(也就)是癸丑年,陰歷三月(晚春)的開初,(我們)在會稽山陰縣的蘭亭聚會。 5、補(增補法)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詞不同的地方,可根據(jù)現(xiàn)代漢語語法增加或補充一些成分,使譯文顯豁通順。 補充省略句中的主語、謂語、賓語和介詞等。 例:若 舍鄭 以為東 道主。 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(而)把它當作東道主。 例:既罷,歸國,以相如功大,拜為上卿。 結(jié)束后 回到趙國,因為藺相如功勞大 任命 做上卿 補充行文省略的內(nèi)容,如關(guān)聯(lián)詞語等。 然力足以至焉,(而不至),于人為可譏,而在己為有悔。 譯文:然而體力足夠用來到達那里(卻沒有到達),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,但在自己看來也是有悔恨的。 6、調(diào)(調(diào)位法) 由于古今語法的演變,有的句型表達方式有所不同,翻譯時,應按現(xiàn)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及時調(diào)整。包括:主謂倒裝、賓語前置、定語后置、狀語后置等。 例:蚓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,下飲黃泉,用心一也。 譯文:蚯蚓(雖然)沒有鋒利的爪牙,強健的筋骨,(但是能夠)向上吃到黃土,向下喝到黃泉,(是由于)用心專一的緣故。 例:求人可使報秦者 求可使報秦之人 譯文:尋找可以出使回復秦國的人 六、如何達到“信”“達”“雅”的要求 1.注意音節(jié)、古今詞義、色彩的變化 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單、雙音節(jié)詞的變化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曲。色彩變化 譯文:先帝不因為我地位低、見識淺,委屈自己,降低了身份。 ③璧有瑕,請指示王。古今詞義變化 譯文:寶玉上有斑點,請讓我指點給大王看。 ④秦王大喜,傳以示美人及左右。詞義變化 譯文:秦王非常高興,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看。 2、注意詞類活用現(xiàn)象 ①一狼徑去,其一犬坐于前。名作狀 譯文:一只狼徑直離開了,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樣坐在屠者的面前。 ②君子死知己,提劍出燕京。為動用法 譯文:君子為知己而死,提著劍離開燕京。 ③先生之恩,生死而肉骨也。使動用法 譯文:先生的大恩,是使死了的人復生,使白骨長肉啊! 3、注意古漢語特殊的句式〔省略句、判斷句、被動句、倒裝句、主謂倒裝、賓語前置、定語后置、狀語后置)等 ①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(威)?省略句 譯文: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比,誰更厲害?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!主謂倒裝、賓語前置 譯文: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,表現(xiàn)在哪里呢! ③石之鏗然有聲者,所在皆是也。定語后置 譯文:(被敲打時)發(fā)出鏗鏘聲音的山石,到處都是這樣。 ④句讀之不知,惑之不解。賓語前置 譯文:不能通曉句讀,不能解答疑惑。 4、注意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有固定的譯法。例如: ①其李將軍之謂也。 譯文: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。 ②無乃爾是過與?(《季氏將伐顓臾》) “無乃……與”是固定格式,譯為恐怕…”全句可譯為“恐怕應該責備你吧?” 5、意譯法 文言文中的比喻,借代、引申等意義,直譯會不明確,應用意譯。例如: ①東曦既駕,僵臥長愁。 譯文:太陽已經(jīng)升起來了,(他仍然)直挺挺地躺著,長時間地愁苦不堪。 ②吾入關(guān),秋毫不敢有所近。 譯文:我進入函谷關(guān)后,財物絲毫不敢據(jù)為己有 ③振長策而御宇內(nèi)。(《過秦論》) ——舉起馬鞭子駕御天下。(直譯) ——用武力來統(tǒng)紿各國.(意譯) ④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? 譯文: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樣高潔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? 6、注意有委婉說法的語句的翻譯 ①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。 譯文:希望趁著我還沒有死的時候把他托付了。 ②生孩六月,慈父見背;行年四歲,舅奪母志。 婉指長輩去世 母親改嫁的委婉說法 譯文:我生下來六個月,慈愛的父親就離我而去;到了四歲,舅父強行改變了母親原想守節(jié)的志向。 7、為了增強語勢而用繁筆、渲染、鋪陳手法的句子,譯時要凝縮。 例:有席卷天下,包舉宇內(nèi),囊括四海之意,并吞八荒之心。 譯文:(秦)有吞并天下,統(tǒng)一四海的雄心。 文言文翻譯實戰(zhàn)訓練 五、實例分析 1、翻譯下面這段話: 子曰:“德之不修,學之不講,聞義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憂也”。 【譯文】 孔子說:“不培養(yǎng)品德(修,指培養(yǎng)),不研討學問(研:研究,討論。),聽到了應當做的事(義),卻不能馬上去做(徙:遷移。);有錯誤卻不能改正。這些都是我所擔憂的(是:指示代詞,在判斷句中充當主語)。 2、(2004年福建卷)把下面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(xiàn)代漢語。 董叔將娶于范氏,叔向曰:“范氏富,盍已乎?”曰:“欲為系援①焉?!?/span> 他日,董祁愬②于范獻子曰:“不吾敬也?!鲍I子執(zhí)而紡③于庭之槐。叔向過之 ,曰:“子盍為我請乎?”叔向曰:“求系,既系矣;求援,既援矣。欲而得之 ,又何請焉?” [注] ①系援:(作為)繩梯攀援(上去)。這里指通過婚姻關(guān)系往上爬。 ②董祁:范獻子妹妹,嫁給董叔后,改稱董祁。愬:抱怨 ③紡:系。 (1)范氏富,盍已乎? (2)獻子執(zhí)而紡于庭之槐。 (3)欲而得之,又何請焉? 【解析】今年福建省文言翻譯采用的是文段選句翻譯形式,所給語段出自 《國語》。這個語段敘事性強,對話較多,句式靈活,翻譯時必須充分把握整體 語境。 (1)小題 “范氏富,盍已乎?” 譯:范家富貴,何不取消這門親事呢?或:范家富貴,為什么不停止婚 事呢? 翻譯此句要注意三點:①疑問副詞“盍”及固定結(jié)構(gòu)“盍……乎”?!邦?/span> ”是“何不”的合音。“盍……乎”應該翻譯為“為什么不……呢?”②實詞“ 已”的意思,“已”,本義是停止。中學語文課本中的用例有:“操蛇之神聞之, 懼其不已也,告之于帝”(《列子?湯問》)?!皩W不可以已”(《勸學》)在這 一句中可以譯做“停止”或“結(jié)束”、“取消”。③謂語動詞“已”后省略賓語 現(xiàn)象。根據(jù)文段語境及文后注解中對“系援”的解釋,“已”字后應補出省略的 賓語“婚事”、“親事”。 第(2)小題 “獻子執(zhí)而紡于庭之槐。” 翻譯:范獻子把董叔抓來綁在庭院中的槐樹上。 翻譯此句要注意兩點:①實詞“執(zhí)”與“紡”的意思?!皥?zhí)”,本義是拘捕 、捉拿。語文課本中有:“被執(zhí)至南”(《梅花嶺記》)。在該句中可以譯做“ 抓”?!凹彙弊值囊馑荚谖暮笞⒔庵幸呀o出。②謂語動詞后賓語省略現(xiàn)象。“執(zhí) ”與“紡”之后要補出“之”,即“董叔”。 第(3)小題 “欲而得之,又何請焉?” 翻譯:(你)想要的(東西)已得到了,還請求什么呢? 翻譯此句要注意兩點:①對話中主語與賓語省略現(xiàn)象。謂語動詞“欲”之前 要補出主語“子(你)”,之后要補出賓語“之(東西)”。②賓語前置現(xiàn)象。 “又何請焉”即“又請何焉”,疑問句中,疑問代詞作賓語常常前置,翻譯成現(xiàn) 代漢語時應該將賓語移到動詞后面。 今年福建卷的文言文翻譯試題入手容易通順難,答題時,要整體感知全段文 字,注意聯(lián)系語境和利用注解,不可斷章取義,割裂段意。 3、下面這一段譯文,請大家指出其翻譯上的不足之處。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(1),手之所觸,肩之所倚,足之所履,膝之所踦(2),砉然響然(3),奏刀騞然(4),莫不中音。合于桑林之舞(5),乃中經(jīng)首之會(6)。 (1)庖(páo)丁:名字叫丁的廚師。先秦古書往往以職業(yè)放在人名前。解牛:宰牛,這里指把整個牛體開剝分剖。(2)踦(yǐ):頂。(3)砉(xu)然:象聲詞,形容皮骨相離聲。(4)奏:刀向前移動。騞(huō)然:象聲詞,霍霍的,形容比砉然更大的進刀解牛聲。(5)《桑林》:傳說中商湯王的樂曲名。(6)《經(jīng)首》:傳說中堯樂曲《咸池》中的一章。會:音節(jié)。 譯文1: 一個廚師丁給文惠君殺牛。他用手按著牛頭,用肩膀靠住牛脖子,用腳踩著牛肚子,用膝蓋頂住牛身子,牛發(fā)出嘩嘩的響聲,殺牛刀在前進,也發(fā)出嘩嘩的響聲。這些聲音,像音樂一樣悅耳動聽,合乎《桑林》的舞蹈,又合乎《經(jīng)首》,傳說中堯的樂曲。 譯文2: 一個名叫丁的廚師給梁惠王宰牛。手所接觸的地方,肩膀所倚靠的地方,腳所踩的地方,膝蓋所頂?shù)牡胤?,(皮骨和肉分離)嘩嘩作響,進刀時霍霍地,沒有不合音律的。合乎《桑林》舞樂的節(jié)拍,又合乎《經(jīng)首》樂曲的節(jié)奏。 請學生分別指出其錯誤,然后概括說明,指出其錯誤主要在兩個方面:意思翻譯不準確、無中生有,句子不通。并指出這是我們翻譯文言文的大忌:想當然,甚至靠想象;譯出之后,句子卻是不通的。 錯誤有:[1]"解"和"殺"意義不同;[2]牛頭、牛脖子、牛肚子之類為原文所沒有的;[3]"牛身上發(fā)出嘩嘩的響聲"不很明確,如譯為"皮骨和肉分離時發(fā)出嘩嘩的響聲"可能會好一些;[4]"一個廚師丁"不合現(xiàn)代漢語習慣,可譯作"一個叫丁的廚師";[5]"殺牛刀在前進",也不妥,可改為"進刀時";[6]"合乎桑林的舞蹈",不通,應譯為"合乎桑林舞的節(jié)拍";[7]"傳說中堯的樂曲"沒有必要譯出。 其中[1][2][7]為譯得不確切、多余,[3][4][5][6]譯得不明白通順。 六、本課小結(jié): 文言翻譯歌訣 熟讀全文,領(lǐng)會文意;扣住詞語,進行翻譯。 字字落實,準確第一;單音詞語,雙音替換。 國年官地,保留不譯;遇有省略,補充詞語。 調(diào)整詞序,刪去無義;修辭用典,輔以意譯。 推斷詞義,前后聯(lián)系;字詞句篇,連成一氣。 帶回原文,檢查仔細;通達完美,翻譯完畢。 七、布置作業(yè)
文章分類:
語文-教學資源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