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生電話:0816-8119777
新聞詳情

材料作文審題立意教案

發(fā)表時間:2021-01-26 23:33

材料作文審題立意教案

一、教學目標:

1、了解新材料作文的命題樣式及特點。

2、多角度、多方面地分析理解作文材料。

3掌握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步驟和方法。

二、重點難點:

熟練運用新材料作文的步驟和方法

三、教學方法

講解法、問答法、探討法

四、教學過程

一 、導入新課

近幾年各種考試中,新材料作文是一個熱點,也是一個主流。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新材料作文。

那么,具體有哪些方法可行呢?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討。

1.審題的方法

A、審題的方法

1、抓關鍵   一段材料的主旨有時在一些關鍵語句上體現(xiàn)出來,因此可以把它作為把握材料審題立意的一個突破口,這樣往往可以事半功倍,省時省力。

例:《鞋匠的好奇》

燕子是一種候鳥,起初人們并不是這么認為的。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,這是古希臘偉人亞里士多得得出的結論。天經(jīng)天義,人們尊奉了2400多年。18世紀,瑞士巴賽爾城的一位修鞋匠,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,好奇心使他寫了一張紙條:“燕子,你在何處越冬?”并將它綁在燕子的腿上。第二年春天,當這只燕子翩然而歸時,鞋匠意外地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張新的字條:“雅典,在安托萬家越冬?!毙车暮闷媸挂粋€被信奉了2400多的的謬誤終于得以澄清。

找出這則材料體現(xiàn)主旨的詞語。

“好奇”--材料三次用到這個詞語:“好奇心使他寫了一張紙條”,好奇心讓他怎樣做;“鞋匠的好奇使一個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謬誤終于得以澄清”,好奇心最終有什么結果;兩個方面圍繞標題《鞋匠的好奇》來說。

抓住了關鍵詞語很容易明白本材料的主旨,聯(lián)想起類似的故事,比如牛頓看到蘋果落地,因為好奇促使他深入思考,最終發(fā)現(xiàn)萬有引力定律。這樣就可以立意:好奇,往往是發(fā)明和創(chuàng)新的原動力。

小結:議論性文字里的中心句、敘述性的文字里的議論句或抒情句(點睛句)都很關鍵。只有把準脈,才能審準題。

2、查原因   俗話說:“無因不成果,有果必有因?!比魏问挛锏漠a(chǎn)生、發(fā)展和變化,都有其內在或外在的原因。所以,閱讀分析材料,由結果入手,順藤摸瓜,由本溯源,從原因方面切入,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。

例:烏鴉抓小羊

烏鴉因羨慕老鷹能從山上俯沖下來抓走小羊的本領,于是模仿老鷹的俯沖姿勢拼命練習。一天,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,便哇哇地從樹上猛沖下來,想抓住山羊往上飛,可是它的身子太輕,爪子又被羊毛纏住,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。結果被牧羊人抓住了。當牧羊人的孩子問這是什么鳥時,牧羊人說:“這是一只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?!焙⒆用鵀貘f的羽毛說:“它也很可愛呀!”

(1)烏鴉為什么抓山羊失敗?

客觀原因是烏鴉不顧自身條件:身子太輕,翅膀不強大有力,爪子不如老鷹鋒利。

表明烏鴉行為性質的詞語是“模仿”,這是主觀原因。模仿不現(xiàn)實,不可能,就是盲目模仿,這樣哪有不失敗的道理?

想起中國古代有兩則寓言,主人公是一男一女,模仿別人都失敗了:東施效顰、邯鄲學步。

從原因入手,可立意為:盲目模仿別人,難免遭致失敗。

(2)小孩為什么說烏鴉“它也很可愛啊”?

烏鴉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呢?有。因為它不安于現(xiàn)狀,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烏鴉,它要超越自我,它敢于挑戰(zhàn),勇氣可嘉!拿破侖說:“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。”中國古語:“將相本無種,男兒當自強?!睘貘f也是失敗的英雄啊!從此處立意,更容易寫出新意。

3、明關系   任何事物是相互聯(lián)系的,而不是孤立存在的,而且從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答案。我們可以從分析事物之間的關系入手,看看他們是什么樣的相互關系,是如何聯(lián)系在一起的,正常的關系是怎樣的,不正常的關系又該怎么辦。

例:引狼逐鹿的故事

美國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護區(qū)內,曾發(fā)生過引狼逐鹿的故事。原先人們?yōu)榱吮Wo鹿而把當?shù)氐睦窍麥缌?,于是,鹿沒有了天敵,終日無憂無慮地飽食于林中。十幾年后,鹿群由四百只發(fā)展到四萬只。然而鹿的體態(tài)愚笨,失去了昔日的靈秀。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踐踏而凋零了。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動所帶來的體質衰弱而大批死亡。于是人們再次把狼請進來,鹿有奮力奔跑了,保護區(qū)恢復了昔日的勃勃生機。

(1) 從材料中看,狼、鹿和植物構成食物鏈。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。滅狼保鹿正常嗎?不正常,鏈條斷裂,此消彼長,惡性循環(huán)。要想保持正常,怎么辦?只有引狼逐鹿,讓狼和鹿共處,相克相生,才能保證它們不失本性,維持自然界的生態(tài)平衡。

據(jù)此可立意為:生態(tài)平衡是自然界的規(guī)律,人類亦如此,自然規(guī)律不可違。

(2)從鹿和周圍自然生活環(huán)境的關系看,鹿沒有了狼這樣的天敵,生活太安逸、舒適,于是體態(tài)愚笨;后來又有了狼的介入,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奮力奔跑,終于又恢復了生機。這讓人想起一些名言,比如孟子“生于憂患,死于安樂”,歐陽修“憂勞可以興國,逸豫可以亡身”。

小結:事物間的關系主要有依存關系(如學與問)、主次關系(如奉獻與索取)、取舍關系(如自卑與自強)和條件關系(如繼承與創(chuàng)新)等。

當然事物的關系很復雜,但并不是沒有規(guī)律,再比方說過程與結果、必然與偶然、內容與形式、現(xiàn)象與本質、物質與意識、主觀與客觀、實踐與認知、感性與理性、對立與統(tǒng)一、、質變與量變、真理與謬誤、辯論與詭辯等等。

辨明這些關系和角度,有利于立意構思作文。

4、聯(lián)實際   材料大多源于生活,往往通過一些數(shù)據(jù)、比喻、寓言、漫畫等形式反映出現(xiàn)實中的某些思想、觀點、言論、行為。這就需要我們善于從中聯(lián)系我們的現(xiàn)實生活,挖掘其中的含義。

例一:①(螞蟥)多次吸你的血,它都用熱烈的親吻。②(香煙)時時刻刻的親熱,從你口中吻去多少健康。

表面上對你親熱,實際上吸你的血,奪你的健康;表面上對你好,實際上暗下毒手。我們會想起與現(xiàn)實生活有關的一些成語,如口蜜腹劍、佛口蛇心笑里藏刀、兩面三刀等等;俗語如“蜜罐子嘴,秤鉤子心”、“當面笑哈哈,背后使絆子”、“口里喊哥哥,手里摸家伙”等等;典故如唐代的“笑面虎”李義府、《紅樓夢》里的“明是一盆火,暗是一把刀”王熙鳳等等。這些組合組合起來,主旨也就容易把握了:表里不一、心口不一、口是心非。

例二:連環(huán)漫畫

畫中的某學子,從上幼兒園、小學直到中學,都由爸爸自行車接送,習以為常,父子都很滿意。出了大學門,“怎么沒來接我?”從這句話可以知道他感到意外非常驚詫。再從體態(tài)語言可以看出他在校門口徘徊,不知道怎么回家。

小結:生活是萬花筒,材料總可以從中得到映照。對應起來理解,構思行文,就有現(xiàn)實針對性,有思想意義。

5、看傾向   材料中有時或明或暗地表達出褒貶愛憎的感情,這就是材料的是非傾向性,對此我們不能視而不見。辨明材料的傾向性,可以判斷自己的審題立意是否正確。

比如烏鴉抓小羊中有兩句表明感情色彩:牧羊人說“這是一只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”,話里含著諷刺的意味;而孩子說“它也很可愛呀”,話中卻有贊美的成分。這兩個方面,就是兩個很好的審題立意的角度。

例:螞蟻爬墻的故事

有一只螞蟻爬墻,六次失敗了,可是它還是沿原路向上爬,一人說:“多可敬的小螞蟻?!钡诙苏f:“多么愚蠢的螞蟻?!钡谌苏f:“多么可悲的小螞蟻。

(1)從可敬的角度分析,是屢敗屢戰(zhàn),不屈不撓。想起神話,失敗的如夸父逐日、精衛(wèi)填海,成功的如愚公移山、唐僧取經(jīng);想起歷史人物,如 “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”“吾心之向善兮,雖九死其猶未悔”的屈原;想起成語,如鍥而不舍、持之以恒、堅持不懈等等。從這點可以寫執(zhí)著堅守。

(2)從愚蠢的角度來分析,此路不通,另找他路;山不過來,我就過去;樹挪死,人挪活。所以要變一條路,換一種方法,就可以山重水復,柳暗花明。從這點可以寫機變圓通。

(3)從可悲的角度來分析,鉆牛角尖是死路一條,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,不能一條道走到黑,如同守株待兔,緣木求魚,要達到目的,條條大路通北京,既要堅持,又要變通,從這個方面來寫也能出采。

B、立意的原則:

準確--緊扣材料,合乎真理

鮮明--愛憎分明,是非明確

集中--強化中心,突出重點

深刻--透過現(xiàn)象,深入本質

獨到--標新立異,人所未言

四、歸納總結:

對材料的思考解讀,審題立意,這好比是“磨刀”,而動筆行文就是“砍柴”,“磨刀不誤砍柴工”,審題立意很重要,馬虎不得?!凹埳系脕斫K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?!敝灰覀儼凑找?,開動腦筋,開發(fā)思維,靈活運用多種方法,不斷練習,才能審好題,立好意。


辦公室/傳真:0816-8119666
招生辦:0816- 8119777
地址:四川省綿陽市園藝山教育園區(qū)
郵箱:mzsyxxzsb@sina.com
官方服務號
官方訂閱號
官方視頻號
官方抖音號
官方微博號
北京英才苑
四川省電化教育館
綿陽教育體育館
綿陽招生考試網(wǎng)
友情鏈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