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詳情
一輪復習小練習10 秦漢思想發(fā)表時間:2025-05-19 21:13 一輪復習小練習10 秦漢思想1.秦簡《為吏之道》中對官吏的要求,大致可以分為品行、才干和政治態(tài)度三個方面。其中才干方面的要求,與“吏”的職責有關,且文中數(shù)次提到不能暴虐施政;政治態(tài)度方面,大致包括尊上、守法和無私。這體現(xiàn)出秦朝( ?。?/span>A.以法治國緩和社會矛盾 B.禮法結合促進基層治理 C.整頓吏治維護專制統(tǒng)治 D.國家治理滲透倫理規(guī)則 2.據(jù)《睡虎地秦墓竹簡》,秦在官吏任用方面有以下限制:因種種原因被撤職的官吏不能再任用;一些重要職位不允許任用有犯罪前科的人;正在服刑的罪犯不得為官。另外,還規(guī)定凡是按當時的法律和規(guī)范認定為品行不潔者,或被清除出官僚隊伍,或是不能任核心職位。上述做法( ?。?/span>A.體現(xiàn)了法家思想影響官吏考核 B.反映了官僚體系專業(yè)化的趨勢 C.意在確保政權運行效率與穩(wěn)定 D.為漢代察舉制的實施奠定基礎 3.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簡《法律答問》記載:“擅興奇祠(非王室祭祀場所),貲(罰款)二甲??桑ê危┤鐬槠??王室所當祠固有矣,擅有鬼立(位)也,為奇,它不為。”該法律條文規(guī)定旨在( ?。?/span>A.減少地方財政祭祀開支 B.加強思想與信仰的統(tǒng)一 C.完善基層法律管理體系 D.擴大貴族宗族文化影響 4.漢文帝時期,文化建設出現(xiàn)了復興的勢頭,學術事業(yè)重新受到重視,傳習學術漸成風氣。到景帝之時,以儒生為主體的知識分子群體已形成很強的勢力,且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力。這一現(xiàn)象的出現(xiàn)得益于( ?。?/span>A.相對寬松的社會政治環(huán)境 B.“士”階層開始興起 C.儒學官方統(tǒng)治地位的確立 D.大一統(tǒng)王朝達到頂峰 5.西漢前期崇尚黃老之學,對周禮中的七廟制度并不十分重視。然而,漢高祖、漢文帝等都曾多次下令在郡國廣建皇室宗廟,這使得西漢國內廟宇數(shù)量龐大,高達一百七十多座。漢初皇帝廣建帝廟意在( )A.強化皇權尊崇地位 B.吸取秦朝速亡教訓 C.推行黃老無為思想 D.實現(xiàn)儒學獨尊局面 6.西漢賈誼認為:“凡天子者,天下之首也。何也?上也。蠻夷者,天下之足也。何也?下也。蠻夷征令,是主上之操也;天子共貢,是臣下之禮也?!边@一主張( )A.蘊含了天下大一統(tǒng)的理念 B.深受黃老無為思想的影響 C.意在強化華夷有別的認識 D.植根于強有力的軍事實力 7.西漢初期,文法吏大都執(zhí)法嚴苛、殘酷無情。但從漢武帝時期開始,文法吏在執(zhí)法時出現(xiàn)了“志善而違于法者免”的現(xiàn)象。此變化出現(xiàn)主要是由于( ?。?/span>A.國家主流意識轉變 B.法律體系得到完善 C.官員理政能力提高 D.察舉制度全面推行 8.兩漢皇室根據(jù)《春秋公羊傳》“為人后者為之子”要求宗藩入嗣者尊奉大宗,又據(jù)《春秋》“母以子貴”和孝治天下的傳統(tǒng),冊封外祖、舅氏為列侯。東漢明帝甚至公開宣稱“漢興,舅氏之封侯,猶皇子之為王也?!边@反映出當時( ?。?/span>A.經學禮法與政治需要相結合 B.外戚干政現(xiàn)象較為嚴重 C.尊奉大宗與顧念私親相對立 D.儒家倫理觀念逐漸淡化 9.據(jù)《通典》記載:“時有疑獄曰:甲無子,拾道旁棄兒乙養(yǎng)之,以為子。及乙長,有罪殺人,以狀語甲,甲藏匿乙。甲當何論?仲舒斷曰:甲無子,振(救濟的意思)活養(yǎng)乙,雖非所生,誰與易之?《詩》云:螟蛉有子,蜾贏負之?!洞呵铩分x:父為子隱。甲宜匿乙而不當坐。”由此可知,這一時期的春秋決獄( ?。?/span>A.造成了法律與倫理的沖突 B.呈現(xiàn)出法律儒家化的特征 C.蘊含著一定理性化特征 D.體現(xiàn)出禮法并用的施政方針 10.班固在《漢書》中對傳承至漢代的諸子思想有這樣的評價:(諸子百家)各引一端,崇其所善,以此馳說,取合諸侯。其言雖殊,辟猶水火,相滅亦相生也。仁之與義,敬之與和,相反而皆相成也。班固意在( ?。?/span>A.突出儒家思想的正統(tǒng)地位 B.強調各派思想內涵的豐富 C.指出各流派思想的互補性 D.對秦朝滅亡進行深刻反思 11.西漢中后期,社會上百姓送終之制,競為奢靡。以至于“糜破積世之業(yè),盡于墳土”,而“子孫饑寒”的現(xiàn)象愈演愈烈,皇帝多次下詔禁止,卻無濟于事。于是侍生的“孝道”演變?yōu)椤帮@名于世”的侍死的“行為藝術”。這折射出這一時期( ?。?/span>A.事死如生思潮逐漸興起 B.孝宗敬祖?zhèn)鹘y(tǒng)根深蒂固 C.商品經濟影響力的加強 D.功利追求侵蝕儒家倫理 12.中醫(yī)藥學是中國文化的瑰寶,我國古代某醫(yī)學著作確立的“審因辨證、因證立法、以法系方、遣方用藥”的施治原則至今適用。該著作( ?。?/span>A.是一部中醫(yī)基礎理論著作 B.奠定了中醫(yī)臨床學的基礎 C.是一部臨床百科全書作品 D.系統(tǒng)總結了中藥學的經驗 13.秦朝的小篆大小均一、用筆粗細一致,嚴謹有余,而恣肆不足;魏晉時期的書法追求脫略世俗的羈絆,與自然融為一體,倡導自然情懷,毫不掩飾地把人性從禮教的束縛中解脫出來,追求個性解放。這體現(xiàn)出( ?。?/span>A.道德觀念影響書法藝術發(fā)展 B.國家大一統(tǒng)豐富書法藝術 C.三教合一促進書法完全成熟 D.社會變遷影響了書法發(fā)展 14.西漢時期,賦講究鋪陳排比,辭藻華麗,多描寫上層社會的繁華。東漢時期,描寫社會現(xiàn)實的賦逐漸增多。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( ?。?/span>A.政治局勢的變動 B.尊崇儒術的政策 C.書寫材料的改進 D.察舉制度的形成 15.閱讀材料,完成下列要求。(14分) 材料一 荀子說“隆一而治,二而亂”,又說“權出一者彊,權出二者弱”,要“一統(tǒng)天下”而且“一統(tǒng),言論”。秦朝對荀子思想的取舍主要是由他的兩個學生完成并運用于實踐的,其中一個是幾乎與秦王朝相始終的李斯。李斯幾乎參與了秦朝的一切大事,綜合其一生的政治生涯,他雖然實踐了荀子治國思想體系的一些內容,但也揚棄了以禮為核心的基本成分。 ——摘編自田耕滋《論荀子的國家思想》 材料二 張蒼曾師從荀子,秦時入仕為御史,后隨漢高祖經營天下。漢政權建立后,張蒼先后擔任過諸侯王國丞相,中央政府的御史大夫、丞相。據(jù)史書記載:“自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,會天下初定,將相公卿皆軍吏,張蒼為計相時,緒正律歷”“故漢家言律歷者本之張蒼。蒼本好書,無所不觀,無所不通,而尤善律歷”“張蒼定章程,……雖日不暇給,規(guī)摹弘遠矣”。 ——摘編自馬亮寬《荀子思想與秦漢政治》 材料三 漢興,撥亂反正,日不暇給,猶命叔孫通制禮儀,以正君臣之位。高祖說而嘆曰:“吾乃今日知為天子之貴也!” ——摘編自班固《漢書·志·禮樂志》 材料四 禮樂制度通過象征性儀式構筑社會秩序,其本質乃權力話語之展演。漢代對周禮的重塑,實系皇權意識形態(tài)對傳統(tǒng)資源的創(chuàng)造性轉用。 ——摘編自陳戍國《中國禮制史》 (1)根據(jù)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,說明秦朝對荀子治國思想“取舍”的表現(xiàn)。(6分) (2)根據(jù)材料二,指出張蒼的治國舉措,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治國舉措能夠在漢初實施的原因。(8分) (3)根據(jù)材料三、四和所學知識思考應如何看待漢代重塑周禮與當時社會發(fā)展的關系?請說明理由。(8分) 一輪復習小練習10 秦漢思想答案1.【答案】D 【解析】從秦簡對官吏品行、才干和政治態(tài)度的要求中,“不能暴虐施政”“尊上、守法和無私”等內容可看出,國家治理滲透倫理規(guī)則,對官吏的行為準則有道德層面規(guī)范,故選D項;秦朝推行嚴刑峻法激化而非緩和矛盾,材料未涉及緩和社會矛盾的內容,排除A項;“禮法結合” 是漢代以后儒家與法家融合的產物,秦朝以法家為主導,材料雖提尊上但未體現(xiàn)禮制與法律結合,排除B項;秦簡《為吏之道》是對官吏在品行、才干和政治態(tài)度三個方面的要求,不是對官場作風等方面的具體整頓措施,表述偏離核心,排除C項。 2.【答案】C 【解析】秦在官吏任用方面諸多限制,避免任用有問題的官員,可確保官吏隊伍質量,提升行政效率,維持政權穩(wěn)定,故選C項;法家思想雖影響秦制,但題干措施聚焦任用而非考核,官吏考核在秦代主要通過“上計”制度實現(xiàn),與材料內容無關,排除A項;官僚專業(yè)化強調技能或分工,材料未提才能標準而側重道德與法律限制,不符合專業(yè)化內涵,排除B項;察舉制以德行為選拔標準,而秦制以懲罰性限制為主,二者理念差異明顯,且漢代察舉制是漢儒改造秦制的產物,排除D項。 3.【答案】B 【解析】題干材料中秦律規(guī)定擅自設立非王室祭祀場所將被處罰,明確將祭祀權限定于“王室所當祠”,禁止民間私設鬼神位次,這反映了秦朝通過法律手段將祭祀活動納入官方管控,禁止地方或民間自行其是,以強化中央權威對思想和信仰領域的統(tǒng)一管理,故選B項;秦律關注的是祭祀合法性而非財政開支,且“罰款”屬于懲戒措施,與減少開支無直接關聯(lián),排除A項;條文僅涉及祭祀規(guī)范,未體現(xiàn)基層法律體系的系統(tǒng)性完善,排除C項;限制非王室祭祀實際削弱了地方宗族的文化影響力,而非擴大貴族影響,排除D項。 4.【答案】A 【解析】漢文帝和景帝時期推行黃老之學,主張無為而治,減輕賦稅徭役,減少嚴刑峻法,社會政治環(huán)境相對寬松,為學術復興和知識分子群體發(fā)展提供了條件,文帝廢除誹謗妖言之罪,鼓勵士人議政,景帝延續(xù)這一政策,儒生得以擴大影響力,故選A項;“士”階層興起于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時間不符,排除B項;儒學官方統(tǒng)治地位確立于漢武帝時,不在文帝、景帝時期,排除C項;大一統(tǒng)王朝在漢武帝時達到頂峰,不是文帝、景帝時期,排除D項。 5.【答案】A 【解析】據(jù)題干信息反映了漢初漢高祖、漢文帝十分重視并廣建帝廟,可推測皇帝意在用宗廟禮制來強化皇權尊崇地位,故選A項;秦亡在于暴政,題干未涉及吸取秦亡而采取的休養(yǎng)生息政策,排除B項;西漢前期崇尚黃老之學,題干信息表達的是重視周禮,排除C項;漢武帝實行的尊崇儒術政策促使儒學獨尊局面的形成,并非題干中的廣建帝廟,排除D項。 6.【答案】A 【解析】賈誼強調天子為天下之首,蠻夷為天下之足,天子掌控對蠻夷征令、臣下向天子共貢,這種等級秩序構建蘊含天下大一統(tǒng)理念,故選A項;黃老無為思想強調政府不過度干預,材料體現(xiàn)的是政府應積極構建等級秩序,并非無為,排除B項;強調華夷有別主要突出華夏與蠻夷不同等、有差異,而材料主旨是大一統(tǒng)下的等級秩序,重點并非強化華夷差異,排除C項;西漢初期經濟凋敝,軍事力量并不強大,材料也未涉及以強大軍事力量為基礎,排除D項。 7.【答案】A 【解析】漢武帝時期,尊崇儒術,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國家主流意識,在儒法結合趨勢下,執(zhí)法時會考慮到行為背后的動機,出現(xiàn)“志善而違于法者免”現(xiàn)象,故選A項;西漢法律體系在武帝時期并未發(fā)生結構性變革,仍以《九章律》為基礎,且材料強調執(zhí)法態(tài)度而非法律條文完善,排除B項;官員理政能力提升屬于個體素質問題,無法解釋執(zhí)法原則的根本性轉變,排除C項;察舉制雖在武帝時期推行,但主要影響選官途徑,與法律執(zhí)行原則無直接關聯(lián),排除D項。 8.【答案】A 【解析】材料中兩漢皇室依據(jù)《春秋公羊傳》“為人后者為之子”確立宗藩入嗣者的禮法身份,又以《春秋》“母以子貴”和孝治傳統(tǒng)為依據(jù)冊封外戚,這既符合經學典籍的禮法規(guī)范,又通過封賞外戚強化皇權統(tǒng)治,體現(xiàn)了經學理論與現(xiàn)實政治需求的結合,故選A項;材料僅提及冊封外戚的制度依據(jù),未涉及外戚干預朝政的具體史實,無法證明外戚干政的程度,排除B項;尊奉大宗與封賞外戚在材料中并行不悖,未體現(xiàn)兩者對立,反而通過“母以子貴”將私親納入禮法框架,排除C項;材料中引用儒家經典和孝治傳統(tǒng),表明儒家倫理不僅未被淡化,反而成為政治運作的理論基礎,排除D項。 9.【答案】B 【解析】題干中董仲舒依據(jù)《春秋》“父為子隱”的原則來斷案,“父為子隱”體現(xiàn)儒家的倫理觀念,這說明在司法實踐中引入了儒家思想,呈現(xiàn)出法律儒家化特征,故選B項;材料中儒家倫理直接指導法律判決,并未體現(xiàn)法律與倫理的沖突,反而強調二者的統(tǒng)一,排除A項;春秋決獄的核心是倫理道德而非法律理性,材料中判決依賴經義而非邏輯推理或證據(jù),無法體現(xiàn)理性化特征,排除C項;材料僅體現(xiàn)儒家倫理對法律的影響,未涉及法家思想或禮法并用的施政方針,排除D項。 10.【答案】C 【解析】班固認為諸子百家言論雖各不同,但像水火相滅亦相生,仁義敬和相反且相成,強調了各流派思想之間相互對立又相互成就的互補關系,故選C項;材料未提及儒家獨尊或與其他學派對比,其核心是討論諸子關系而非突出某一學派地位,排除A項;班固強調諸子思想的相互作用而非單獨思想內涵的豐富性,排除B項;材料內容聚焦諸子思想關系,與秦朝滅亡的反思無直接關聯(lián),排除D項。 11.【答案】D 【解析】西漢中后期厚葬之風盛行,百姓為喪葬耗盡家財,導致“子孫饑寒”,皇帝禁令失效,孝道異化為追求名聲(察舉制的價值標準)的鋪張行為,將儒家提倡的“孝”扭曲為功利性攀比,說明功利追求侵蝕儒家倫理,故選D項;事死如生思潮在戰(zhàn)國就已經存在,與題干時間不符,排除A項;孝宗敬祖?zhèn)鹘y(tǒng)確實存在,但材料揭示的是傳統(tǒng)被異化而非延續(xù),排除B項;商品經濟影響力需結合貨幣流通或商業(yè)發(fā)展,材料未提及經濟因素,排除C項。 12.【答案】B 【解析】題干中提到的“審因辨證……遣方用藥”是中醫(yī)辨證論治的核心原則,由東漢張仲景的《傷寒雜病論》首次系統(tǒng)確立,成為中醫(yī)臨床學的基石,故選B項;《黃帝內經》成書于戰(zhàn)國至西漢,主要闡述中醫(yī)基礎理論和養(yǎng)生思想,雖涉及辨證思想但未形成系統(tǒng)的臨床診療原則,排除A項;唐代孫思邈的《千金方》收錄大量醫(yī)方和臨床經驗,內容廣博,但未明確提出題干中的施治原則,排除C項;明代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是藥物學巨著,系統(tǒng)總結中藥學知識,而非臨床治療原則,排除D項。 13.【答案】D 【解析】秦朝實行統(tǒng)一文字為小篆,此時國家大一統(tǒng),政治較為嚴謹,所以小篆嚴謹有余而恣肆不足;魏晉時期社會動蕩,思想上玄學興起,人們追求個性解放,書法也展現(xiàn)出追求自然、解脫束縛的風格,可見社會變遷影響書法發(fā)展,故選D項;道德觀念雖可能影響藝術,但材料中秦朝與魏晉的差異主要源于政治環(huán)境、思想潮流等社會結構變化,而非單純道德因素,排除A項;國家大一統(tǒng)在秦朝確實促進了小篆的規(guī)范化,但魏晉并非大一統(tǒng)時代,且材料未體現(xiàn)大一統(tǒng)對書法藝術的“豐富”作用,排除B項;三教合一開始于魏晉南北朝但成熟于隋唐,且材料未涉及宗教融合對書法的影響,同時小篆和魏晉書法的特征與三教合一無直接關聯(lián),排除C項。 14.【答案】A 【解析】西漢政治穩(wěn)定經濟繁榮,國家強盛,所以賦多描寫上層繁華,東漢后期政治腐敗,社會動蕩,文人更關注現(xiàn)實,因此描寫社會現(xiàn)實的賦增多,這一變化主因是政治局勢變動,故選A項;尊崇儒術始于漢武帝時期,貫穿兩漢,與東漢賦風轉變無直接關聯(lián),排除B項;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,書寫材料便利化可能促進文學傳播,但并非內容轉向的主因,排除C項;察舉制形成于西漢,主要影響選官制度,與賦的題材變化無必然聯(lián)系,排除D項。 15.【答案】 (1)表現(xiàn):“取”:認同荀子的法治與集權思想,確立皇帝制,突出皇帝至高無上的決定權;實行國家疆域、貨幣、度量衡等方面的統(tǒng)一;制定諸多法律制度。(4分,答出兩點即可)“舍”:忽視荀子的德治與民本思想,刑罰嚴苛,大興土木;焚書坑儒。(2分,答出一點即可) (2)治國舉措:緒正律歷;訂立章程。(4分) 原因:漢承秦制;漢初休養(yǎng)生息,將恢復發(fā)展經濟、穩(wěn)定社會作為首要任務;張蒼師承荀子,從政經驗豐富。(4分,答出兩點即可) (3)關系:二者相互促進。漢代對周禮的重塑適應了當時社會發(fā)展的需求;同時,社會發(fā)展也為周禮的重塑提供了條件。(2分) 理由:漢初,長期戰(zhàn)亂致使社會秩序較為混亂,統(tǒng)治者迫切需要重構穩(wěn)定的統(tǒng)治秩序。漢高祖命叔孫通制定禮儀,明確君臣之位,極大地彰顯了皇帝的權威,滿足了穩(wěn)固專制統(tǒng)治秩序的需要。隨著人口規(guī)模的擴大以及疆域的不斷拓展,原有的禮樂制度難以滿足統(tǒng)治需求。漢武帝設立樂府,推行“采詩夜誦”制度,通過收集秦、楚等地的民謠了解民間風俗,并將其融入禮樂之中,運用傳統(tǒng)資源構建起契合專制統(tǒng)治需求的禮樂體系,這不僅促進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,而且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的穩(wěn)定。(4分)從社會發(fā)展條件來看,漢代經濟逐步恢復并走向繁榮,政治上實現(xiàn)了大一統(tǒng)的局面,為重塑周禮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政治保障。(2分)
文章分類:
歷史-教學資源
|